摘要:術中軟組織的平衡會影響術后的關節活動范圍。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中,有報道稱屈曲間隙,特別是膝關節極度屈曲間隙對關節活動度有影響,過緊的屈曲間隙將導致關節活動范圍變小,因此,屈曲間隙的松緊影響著術后關節活動范圍。
近年來,單側髁膝關節置換術(UKA)被認為是治療終末期內側間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療法。有報道稱,活動平臺型UKA具有良好的長期生存率,同時,活動平臺型UKA與良好的臨床結果相關,例如在進行日常活動時的高活動度和患者感覺自我感覺滿意。然而,活動平臺UKA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是襯墊脫位,即使發生率很低,但是避免UKA中的襯墊脫位也是UKA置換術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術后屈曲角度是評價關節置換術術后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會對關節置換術的長期功能和生存率產生重大的影響。術后膝關節達到深度屈曲,能夠滿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
術中軟組織的平衡會影響術后的關節活動范圍。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中,有報道稱屈曲間隙,特別是膝關節極度屈曲間隙對關節活動度有影響,過緊的屈曲間隙將導致關節活動范圍變小,因此,屈曲間隙的松緊影響著術后關節活動范圍。
先前的研究報道,脛骨平臺后傾角度(posteriortibialslope,PTS)會影響TKA的屈曲間隙。然而,關于UKA而言,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需要在膝關節極度屈曲時有寬間隙才能在UKA中獲得較大的屈曲角度。據報道TKA膝關節極度屈曲時關節間隙小于屈膝90°時的關節間隙,但是,在UKA中,膝關節極度屈曲時關節間隙相較于屈膝90°時變得更寬。較大的關節間隙容易造成內側膝關節不穩定和關節脫位。
本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揭示活動平臺型UKA中PTS和屈曲、伸展內側室膝關節間隙之間的關系。第二個目標是明確PTS對膝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這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揭示活動平臺型UKA中適當的PTS角度。我們的假設是,膝關節屈曲間隙增加隨著PTS的增加而增大。
方法
在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間接受UKA的54名受試者的71例膝關節被納入本研究。研究人群的診斷為特發性骨壞死和膝骨關節炎,Kellgren&Lawrence(K&L)分級為3或4級。UKA的適應證為膝關節屈曲攣縮<10°,內翻畸形<15°,術前MRI證實前交叉韌帶完整。術中使用間隙測量儀進行內側關節間隙測量。伸直和屈曲之間間隙差大于1mm的受試者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術后一年內經歷內側不穩定并伴有下沉、松動或內側側副韌帶損傷的患者也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的膝關節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屈曲角度。
最終,35名受試者的44例膝關節(男性:7個關節,女性:37個關節)包括在本研究中。受試者平均年齡為71.7±7.0歲,平均BMI為25.8±4.1。術前雙下肢站立位片測得平均FTA為180.8±3.6°。術前平均伸直角度為3.2±5.4°,平均屈曲角度為131.4±9.4°。手術由兩名高級外科醫生完成(T.S.,K.R.),均擁有10年的膝關節置換術經驗。
間隙張量測量儀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原始的UKA間隙張量測量儀。該裝置能夠在施加恒定關節牽引力的同時測量關節間隙。間隙張量測量儀由三個部分構成:上方的活動板,下方的平臺板和帶有量規的關節外主體(如圖1所示)。關節牽張力可以使用扭矩扳手以25N的遞進間隔從25N改變至175N。上部的活動板的接觸點與脛骨近端切口表面之間的距離(以毫米為單位)顯示在主體上。
術中關節間隙測量
手術體位為仰臥位,患者的腿放在定位器上,髖關節保持30°屈曲,30°外展。使用300mmHg的壓力進行止血帶充氣,取長約7cm的內側切口。在打開關節囊后,直接觀察是否存在完整的前交叉韌帶(ACL),以確保符合UKA的手術適應癥。術中應用間隙平衡技術,使伸直間隙等于屈曲間隙。在骨贅切除和內側軟組織最小松解后,進行脛骨內側截骨術,使切割面在冠狀面與脛骨軸垂直,矢狀面后傾角為7°。切斷股骨后內側髁部后,用0號插頭鉸刀磨削遠端股骨髁。然后,插入一個間隙塊來測量股骨試驗假體和脛骨截骨表面之間的屈曲間隙(關節組件間隙)。對股骨遠端內側髁部進行磨削,使伸直間隙等于屈曲間隙。屈曲間隙定義為膝關節屈曲90°,伸直間隙定義為膝關節屈曲20°。截骨完成后,使用間隙張量測量儀評估內側室間隙(如圖2所示),設置關節牽張力為125N,在膝關節屈曲0°,20°,90°,120°時測量膝關節內側間隙。我們定義膝關節極度屈曲指的是膝關節的屈曲角度達到120°。
結果
平均PTS為6.4°(0°~19°)。關節間隙(0~20°)的平均值為0.5±1.1mm。PTS與關節間隙(0-20°)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未發現相關(r=0.21)(如圖3A所示)。脛骨截骨在矢狀面上的程度不影響伸直間隙。
關節間隙(120~90°)平均值為0.9±1.0mm。Pearson相關系數顯示PTS與屈曲間隙(120-90°)呈中度正相關(r=0.54,p<0.01),PTS每增加5°,關節間隙就變寬0.6mm(如圖3B所示)。
圖3PTS與術后膝關節0-20°活動范圍及90-120°活動范圍的關節間隙的關系
術后即刻屈曲角度平均為(131±98)°,術后1年平均屈曲角度為(134.8±68)°。術后即刻和術后1年的膝關節屈曲角度與PTS程度無相關性(r=0.10,p=0.53和r=0.25,p=0.26)(如圖4所示)。
圖4PTS與術后即刻、術后1年膝關節活動范圍的關系
討論
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屈曲間隙(120-90°)受PTS的影響,同時,PTS不影響移動平臺型UKA的術后膝關節屈曲角度。研究結果提示我們,不應增加PTS的角度以避免術后膝關節極度屈曲時發生間隙松動。
PTS已被認為是影響TKA術后結果的最大因素之一。許多文獻提到它對術后膝關節活動度的影響。尤其是CR型TKA,通過增加PTS獲得術后極度屈曲角度。Bellman等學者報告使用CR型假體進行TKA時,PTS每增加一個度數,關節活動范圍將增大1.7°,其原因之一是屈曲間隙隨著PTS的增加而增大。據報道,在手術過程中獲得足夠的屈曲間隙對于獲得滿意的膝關節屈曲角度是很重要的。此外,據報道,膝關節的間隙平衡在實現膝關節極度屈曲中更重要,推薦保持較大的屈曲間隙以獲得術后良好的關節活動范圍。然而,PTS與屈曲間隙之間的關系以及UKA中的間隙平衡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這項研究聚焦活動平臺型UKA,發現PTS與屈曲角度之間在術后、甚至術后一年都沒有發現任何關系。此外,在活動平臺型UKA中,PTS與伸直角度之間不存在相關性。
UKA的股骨假體在矢狀面上被設計成球狀,以適應活動平臺表面。股骨假體和平臺表面的寬接觸區域可以降低平臺表明的接觸壓力,并且可以有助于防止聚乙烯襯墊磨損,同時允許再現接近正常的膝關節運動學。為了可靠地獲得膝關節全活動范圍內韌帶的等距功能,屈曲和伸直間隙的平衡被認為是必要的。在活動平臺型UKA的原始手術技術中,建議調整膝關節伸直間隙(屈曲20°時)和屈曲間隙(屈曲90°時)平衡。但是,其他角度的間隙平衡未被考慮在內。如果在其他膝關節活動角度存在過寬的間隙,可能會存在發生活動平臺脫位的潛在風險。
如同研究TKA的文獻報道,增加PTS與屈曲間隙的增大存在相關性。在TKA中,Okazaki等學者報道,當PTS改變5°時,屈曲間隙在CR-TKA中擴展約2mm,在PS-TKA中擴展約1mm。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變化量小于這個關于TKA的研究。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當伸直和屈曲間隙相等時,PTS為7°的膝關節極度屈曲間隙也比膝關節屈曲90°時的間隙寬1mm。手術中應特別注意隨著PTS增加,膝關節極度屈曲間隙的增大。
快速連結:骨科點點讚
R74ED41585DDFG
宮頸癌可以懷孕嗎這些日常習慣中,最傷腎的原來是它!(代謝身體廢物)月經快干凈時哪些事不做蘋果“淋雨打電話”引爭議,仍是一條好廣告